旺角佔領小屋被惡意破壞

2014-10-11









昨夜,我們如常在彌敦道上留守,部份街坊響應計劃以紙皮搭建小屋。後來,在晚上12時左右,突然衝來一群為數約4、50人包圍指罵,部份人士凶神惡煞,並指稱佔領小屋區是左膠基地,叫喊不要在旺角攪嘉年華等口號,期間有人更聲言要清場拆屋,後來經過在場人士一番討論過後才散去。然而我們剛剛得悉,其中一間由街坊裝修師傅與佔領者合力建成的小屋被故意拆毀,小屋建成時間雖短,但亦花上不少心血,對此暴力行為,我們感到傷心和無奈。
搭建小屋的目的是為了持續作戰,希望留守的朋友有一個較舒適的地方休息(如昨晚就有朋友在屋內休息)。另一方面,這行動也希望提出更多想像:隨佔領日子增加,佔領區與佔領者之間可以生產什麼關係?佔領運動既關乎民主普選,也可關連到居住權益、本土經濟、地產霸權……在旺角的黃金地段上,我們有一個最草根的想像——在這裡擁有一個家的可能?
就這小屋計劃,我們一直抱持著謙虛和認真的態度,希望建造者對小屋注入不同的想像,展示多元個性,感染大家思考,絕無舉辦嘉年華、慶祝之意。同時,我們亦希望藉此事回應近日來在旺角發生連串有關表達自由及在佔領區內舉行活動的爭議,包括昨晚10/10,有中學生舉辦放映會而被驅趕清場等事件:
一、聆聽不同意見,珍惜每位抗爭者平等、自由的表達權利
連日來每位留守旺角的朋友所承受的壓力及無私付出,我們感同身受,對於大家不希望集會的整體形象被曲解,我們亦十分理解,但現時既然是一個無組織、無領導的佔領運動,我們應該珍惜每位抗爭者平等、自由的表達權利,民主的基礎來自互相尊重,若個別人士的行動惹來反感,甚至超出一般人的接受程度,我們希望大家以平和的態度勸止,而非惡意恐嚇,甚至以暴力方式破壞,因為,每件事背後或都埋藏別人心血。而同一時間,抗爭者亦請珍惜自身表達自由,聆聽不同意見,並非一味覺得自己做咩都得。
二、以藝術創造對話,加深彼此了解
有關藝術性,又或具創意的表達手法,及至這會否讓集會變成嘉年華之爭議,我們希望在此分享一點看法:藝術是什麼?藝術其實是一種創造對話的能力,每個人天生、無需經過特別訓練都能夠把握,而在表達的過程,我們能凝聚到不同想法,加深彼此了解。因此,特別在這一次佔領運動中,我們看到好些參與者、街坊,想出比很多藝術家更活潑、更多樣、更具感染力的表達手法,這些自由的聲音也都同樣令我們深深感動。
最後,街坊說:「屋,倒下了可以再建,但暴力的意識一旦漫延,可以帶來更大的悲傷。民主不是目標,是體現在爭取過程當中!」在此希望我們都在這場抗爭中學習,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體現平等互信的理念,無忘初衷,以非暴力的方式爭取真普選,我們絕不退縮!
活化廳繼續工作組
11/10/2014
參考:
活化廳 facebook:
www.facebook.com/wooferten
拾德好!超級佔領小屋設計大賽!(暨年輕人上車計劃)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720461218035773/

張煒森:回應許煜〈為甚麽我(們)要支持活化廳〉

29 December 2013

其實我相當支持活化廳,當看到ADC 訴諸法律行動時實在感到難過,但看了這篇文章,不禁有幾個想法與疑問(當中內容其實未有十分仔細研究分析,盼指教更正):

1. 文中其實只有頭尾部分提過活化廳,其餘篇幅大都集中論述文化工業中仕紳化及「美學災難」,文中的活化廳就好像是一個例子,一個case study,如果將活化廳換成其他同類的組織,相信行文也不會大變。活化廳的植根點就是上海街視藝空間,而撥款亦以此為中心,其實這個空間存在多年,之前亦有數個團體進駐,但「仕紳」未見就退下火線,而ADC 處理這個空間的模式,似短期租約多過「美學災難」的共犯,因此,我認為仕紳化不是導致活化廳事件的最直接成因,活化廳所面對的卻是一堆堆我不太弄清的多重複雜細節,最主要就是這類藝團並不是投資,沒有實際在經濟上的增益,說到底,就是這個社會中,這類藝團「必須」和需要得到資助才能持續發展,因而亦引申到活化廳跟這空間,以及跟ADC這個「水源」 形成藕斷絲連的關係。而這個「水源」的「水龍頭」是怎樣放水;水源ADC是否需要做些什麼協助因閂了水喉而缺水的團體(即文末提到最有力的重點而又很間接,「香港大部分資助團體一向以一、兩年為期限其實跟樓宇炒買的邏輯相差不遠。」),又是後話。

2. 先不談藝團不能同時申請ADC藝團資助及營運上海街視藝空間的撥款這種「你只能穿一隻跑鞋的情況下跑足一場馬拉松」近乎荒謬的現實(其實這正正牽涉到活化廳現時進退兩難的因由之一),我們必須理解,活化廳不是被ADC「趕盡殺絕」,而是落第這次撥款申請,我暫且稱這次申請為一個「爭餅遊戲」(亦由於派餅者將撥款與空間掛鉤,所以餅只有一塊,而且不能分),而前提是申請者都同意這個遊戲規則,最後最適合的做法也只能要求ADC 回覆落第的原因,以及進一步要求局方如何讓藝團得到該有的發展(如現在才後抽質疑遊戲規則似乎顯得牙力不夠),因而增加了活化廳事件的複雜性,而這談判對所有參與者包括「得勝者」又是否公平,又是另一個後話。

3. 文中提到「藝發局如看不到這個問題,是因為藝發局已成為這個美學災難的共犯。但我們始終對其抱有希望,因為一個由選舉產生的委員會斷不會只是不作思考的機器。」,據我所知,評審的制度還是值得信賴的,仍然有它的獨立性,獲邀審批員亦不能一言堂,現階段來看似乎不太關委員事(然而組成委員的民間成分只有一半),當然我不會知道當中有沒有玄機,更重要的是了解ADC 提供了一個什麼「剔格仔」的評分規格與標準給各審批員。

4. 由仕紳化衍生的美學災難是該文重點,但行文間好像只說明了仕紳化的其中一個弊端,而「美學災難」具體是什麼,盼指教。然而從理據中又好像去不到「災難」的層面(災難的對象是誰?),至少從ADC 的撥款申請中我看不到這樣的結論。(反而朗豪坊更切合)

5. 另外文中強調「反美學」,本質上是建基於兩兩相對的概念(反美學之於美學),我反而想問,其實「對著幹」的思維是否各民間團體/論述/評論者的唯一出路?如果我假設這類藝團必須與ADC存在著共生關係,在這個關係上,如果能像Judith butler提到的submission,一方面對對方持批判之態,同時彼此服從,會否是另一條出路?

6.仕紳化的弊,相信排隊也輪不到我來說,而我想問的是,我們要對仕紳化進行反思改革之餘,仕紳化落地生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很多的文創工作者都在這限制中不斷找到自由空間,我們怎去處理和看待這些文創工作者與團體?我們既反對仕紳化下「文創推土機」的同時,是否自己更要當心自己不能成為另一種文創推土機?

6.1 話分兩頭,藝術圈的機制其實亦是分工體制,將人或部門成為工具,在機制入面的人,因「遵守」而弱化了整體的思考,作為文化工作者與團體如何處理?

7. 這令我更加思索支持活化廳最骨幹的主張到低是什麼?是活化廳的獨特性?還是我們支持這類組織的持續發展?對我來說,原因是它與社區所創造出的活動,在香港還是狹隘的當代藝街視野中(如偏頗於市場的所謂high art,還有過於學院派的創作風潮)創出了一條獨特的生境:既沒有傳統美學語言對社區藝術「離地式」的「美化」;也沒有空降,藝術與社區屬共生的關係,以民間之「術」化成「藝」(我絕對同意文中說活化廳令我們重新理解美學),而活化廳正正是一個榜樣,團體一方面受資助,但亦沒有受到任何原則性的左右。最主要的,還是他們強調引入民間及觀眾成為撥款審批的持份者,這其實反映出ADC 這類申請需要改善的地方。我所支持的不一定是一個「活化廳」,而是民間藝團與adc間的協調。

(許煜〈為甚麽我(們)要支持活化廳〉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19808)

社區武俠電影計劃


2015_10_25_街坊會


meeting notes_2015_10_25

  1. evalution: does the occupy action successful or fail?

Irene: 
- at the beginning, the passive energy is not good
- it come better afterward, with more act. happen
  • not enough action to tell the public what u fighting for?

Roland:
originally purpose of occupy is to
question ADC, how they should settle wht wooferten hv build in this 4 yrs
i.e ask for a space for settle down
i.e change policy

i.e. occupy is not sucessful

Irene: agree

Fung:
originally purpose of occupy is not clear
just becoz it is not right to just go out without such condition

  1. cant just walk away, so many things did not get settle
  2. to keep strong toward ADC/instituion, as what Wooferten have been doing
  3. Buy time, to cathch more time  for the transition

e.g 
- master wong, 
- build a new team
  • soboring (woofer monday?)
  • Mic, Irene n Kevin
  • some kaifong  

I.e it is more like a Learning process (which cant say sucessful or fail) 

Wht gain?
  1.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Wooferten
  2. how to mainstain the space without funding, n ppl partcipation
  3. How to build a team n idea of common

  1. Final Statement

  • wht we have did within this 2 yrs
  • wht we gain, and wht we miss?
  • Observation and stories

Roland: wht is the difference bw having ADC funding n Autonomous space?

Michael: Not sucess or fail, but the process and stories

---
(Final) Stories Exhibition:

  1. Observation and stories of each of us
  2. 2 yrs activties
  3. Kaifong words

---
Kaifong exhibition @window side

Irene: Ben drawing
Michael:
5-6 Henry’s comics selected by him
related to Wooferten or sth he developed here
those he think representable
comics + stories interview by Kevin


2014.1.3_街坊會



----
1) update WOOFERTEN situation
- 31/12 move out deadline passed
  • adc have no reply n didnt reverse the right to sue us in future
  • we guess no further action till new year with more discussion with them
  • more public concern + discussion is gd for protecting us fm being sued

i) further actions:
> invite fds to write story on why we should support wooferten
> talk series
> 活化廳故事展 the wooferten neighborhood story exhibition (to be discussed)
> video by tak chong lane? collection of wooferten act.

ii) adc staff would come to wooferten:
.10/1(五)7:00 p.m
.video recording
.minus at the same time

﹣﹣﹣
2) 活化墟 woofer hui evaluation:
  • invite more kai fong fds to join
  • can have more style,eg music, food, drawing, cockcoch..etc
  • more promotion to the community encourage them to hv a stall
  • poster with 尼泊爾 ﹠urdu language
date: 年初二﹠三(1/2,2/2)
time: 4:00 - 8:00 p.m

3) 派揮春 pai fai chun
dates: 19/1,26/1:
擬邀請:roland,irene,寶叔,黃生

4) 大年三十年宵執野:
date: 30/1

5) 初七拜年巡遊:
date: 6/2

6) 情人元宵滾滾愛心盆菜宴
date: 14/2

7)【墟報】Yamatei hui pao
> report on the storie/reflection of last woofer hui
> wht hawker should do without giving trouble to neighbors 
.michael
.kong仔
.楚詩
.roland
.樂

---
other idea: 
年畫、 突手做馬工作坊

開放時間:
* 四至日,2-8:00
Irene:Thu

8-11-2013 街坊會




Roland:中期檢討街坊會,現時構思希望想長期做街坊會,分享對油麻地區的想法,聚起來找解決方法。

街坊想法
Henry:最近在油麻地區看見很多店鋪相繼結業,租金太貴了,有轉為網上購物的趨勢,像我這種網盲很難去買。現在是一種變,工業沒落,油麻地沒有了碼頭,而很多原材料、零件或儀器都是大陸來的。這種轉變,也是由於沒有需求也沒有供應,買賣兩閒。
現時的工具都高檔了,有了高科技,但貨物其實質量差了。
我也想不工作,享受生活。
對於蘇波榮﹣合理價錢,加上藝術家希望與人對話、交心,而這個是很好的平台,靈感就在這種地方引發。


鄭生:這個時勢有這種轉變也沒法子,根本現在沒人想買,租金貴成本貴變相貨物貴,貴就無人買,可以怎樣?無辦法,做不下去。幫宣傳也沒用,成本太重,而有很多非必需品也會太貴不買,幾十年看店鋪結業,開慣了。
對於傾計題目﹣棺材/街殯

Fred媽:現在彌敦道都滿佈珠寶店,不賣普羅大眾的必需品,只照顧自由行。還是要自己開一個市場,賣自己栽種的,解決自己生活,自己生,能生什麼、人們需要什麼就賣什麼。主張活化廳自動生
對於蘇波榮﹣自從有了德昌里及活化廳駐場,人流多了,旺了,街坊多來了,客人也多了,搞旺個區很重要。
對於傾計題目﹣講時事

章鳴:要自給自足沒可能,城市要跟潮流,人工貴,商業城市人們只看利益利潤,沒利潤不賺錢沒人做,沒財很難插手做。

Michael: 
對於傾計會﹣這個會很好,但仍然有好多街坊不知道有這個會,希望能讓多些街坊知道;例如每一次去深一家鋪頭,一齊傾,去訪問,在活化廳FB說故事。又例如有一個在窩打老道的鋪頭每天都是不同的店鋪,短期租約形式,可以作Case study。又或者可以在廣東道街市做夜墟。

關於夜墟:
Michael: 在廣東道街市做夜墟,之前在深水埗做夜墟有200人來,而且叫人帶電筒來都好玩,由街坊會策劃,Roland可以做Artwork,可以以物換物亦可以賣。最好可以在街坊間推廣,例如做半年後,街坊開始自己自發搞夜墟。

Fred媽: 可以是二手市場

Irene: 街道闊,可以做。可找Oh Yes it's free合作。星期五晚最好,而且是月頭,剛出糧。

Vangi: 做游擊,一個月一次

Michael: 時間10:30-12點?

Vangi: 看看可否早點。

Michael: 賺來的錢可以用作交活化廳水電費。

Roland: 義賣?

Vangi: 這個可以街坊自己決定

Michael: 宣傳可以開Facebook Event

Vangi: 也可以向德昌里及蘇波榮說一下,看看反應,下星期再拿產品來傾細節。

Michael: 現在有時有不同來開會,也怕會撞了時間,可以整一個大的月曆/時間表來寫大家用活化廳的時間。


22-11-2013 街坊會


豪仔: 蘇波榮有廢油洗潔精製作工作坊,可以介紹給油炸鬼檔老闆,用完的油製作洗潔精,做完可以拿去賣。
事情公佈 – 星期日食環署有人來到蘇波榮影相,其實早一星期已收風,有幫辦來到,拿著一份文件,裡面是有兩位民建聯議員(楊子熙、李慧琼)想調查阻街店鋪然後行動,勸蘇波榮小心點;文件是油麻地+佐敦的懷疑阻街的目標店鋪,有上海街有廣東道,加投訴;其實食環不想做,外邊無人知有這份文件,若拿到文件,告知廣東道街坊,聯鋪發聲,掛橫額,指責他們濫用投訴。
幫辦亦告知其實深水埗相對情況沒這邊利害,只是半年一次或一年一次巡查,影完相也沒事,但這邊不同,星期日、一有來之餘其實星期三、四也有行過。雖然現在蘇波榮未收告票,但相信很快會收。

Roland: 想活化報同街坊搞,出版新一代活化報,但不再用活化報名子出;想用街坊平台聽新聞,可以先出號外,選票式攻擊,現在的街道文化不太適合,想再有攻擊性一點。

晴: 報告之前與程展緯商討事項: 
- 武術專題可以由兵器展開始,而這邊有幾位補習小朋友很會畫畫,可叫他們去根據兵器展的兵器再畫出來;
- 拍下街坊一些喜歡的電影在這邊播;
- 可以好像COSPLAY那樣製作兵器讓小朋友帶走;
- 之後再組人去拍武俠片<<飛虎>>,可以整件事由飛虎本人去演
- 在放映會時叫一些懂功夫的人(例如許社長)去挑選電影,再作旁述;
- 找一些不同的大師回來,顯露一下武功招式,拍片

Henry: 故事 – 有一位老師傅做光管火牛,做那些霓虹燈,其他人做的霓虹燈經常打風時便吹壞,但他造的沒有塌,便找他修理,他的霓虹燈的堅固是由於他會檢查所有拉霓虹管的纜,敲聲檢查是否拉的力度一樣,去確保霓虹燈不會倒塌。

峰: 有一個社區電視台的project,找街坊拍片,例如之前的藝術造假,拍街坊講大話的片;因為之前播電視的經驗效果都很好,可能這邊多劏房戶;這個電視台可有幾部份,有些是由藝術家去拍,例如大話台;有些是自發的,自行製作的,做自己的電視台,人人都可以交來,做一個屬於油麻地的台。交片來的人要自己管理自己的電視台,然後在活化廳播,然後片段都會存檔案資料庫archive。而藝術家也可以想想怎樣參與。

Henry: 可以叫做街視 (上海街電視台)
趁墟: 

日期: 25-12-2013 聖誕節試水溫
新年 (確實日子未定) 搞大佢
方式: 自己帶野來,不用報名,自發參與
地點: 聖誕 – 紅磚屋T字位
新年 – 待定
時間: 黃昏墟

*要讓街坊知這個墟是有風險
*出號外, Facebook event宣揚此墟消息

下次街坊會再報告

號外: 食環事件+趁墟
12月10日-13日要開始派
號外工作會 – 27-11-2013 (星期三) 7時正

15-11-2013 街坊會




峰:檢討街坊會,究竟現在想街坊會目的是什麼?現在有2個方向:一、本來街坊會的目的,集思廣益,針對活化廳續約事宜商討救亡方法;二、定期聚一聚,街坊交換近況,生產一些活動。希望大家有共識知道街坊會的目的,選擇哪一個方向都沒問題,希望清楚大家期望,以此為之後方向。

街坊想法:

鄭生:來傾計沒所謂,來坐下,不用有目的,當然有目的固然好,但無都無所謂

Michael:例如海記賣了三千萬,我今天不來街坊會就不會知道,不過這些平時日頭可以講,不用特別星期五晚,這個會可以是講生產,計劃活動,或聚埋聽消息;如果有活動一路做緊,可以讓藝發局看見還有很多社區活動在發生中

Yanto:街坊Jam的如果不是活化廳的核心價值會令人覺得陌生,而大家坐埋交換消息這個方向是否衝突。最理想是人人聚在一起想法相近,但剛一起合作,要接受與人合作的衝突與磨擦

Henry:隨緣聚,藝術家聚埋的可能性,做些事,有心分享,見一面也開心

貞姐:來湊熱鬧,都後生話事,但要搞氣氛,現在好靜,道門閉著街外人都不知這裡做什麼,希望有些事吸引人來

Irene:想活化廳一路搞落去,傾關於藝發局方案,講update,商討對應方法,在油麻地做社區藝術,讓街坊知活化廳仍在這裡立足,是有心的一班人,比signal人去知,傾方案,恒常活動要有,團體精神,打開2道門,街坊會入來,好好效果,雖然好辛苦。

豪仔:有趣的事例如聽到有夜墟,覺得可以一試,有興趣;近日發現,一個人可以在這裡有十個故事,十個人對同一個人會有十個不同的眼光

街坊故事(豪仔口述)﹣飛虎
話說當日在蘇波榮遇到有個阿伯煲煙,好像洪金寶,他說洪金寶真是他朋友,講到有文有路,手起繭,他說他是第三個香港人在泰國獲金腰帶,有練功,好西利,他想當年諗住返黎有明星仔做下,但返到黎香港機場無人接機,就此作罷;然後約20年前,有約十個人撩打交,有個鬼佬比佢打到頸骨骨折死了,被判誤殺坐監,現在在老人院住,看他的功夫動作好熟練。他不像中國人,我問他是哪裡人,他答不到我,原來他在孤兒院長大,當時遇到和尚便開始習武。
他又說大約在十年前,在旺角女人街,龍鳳茶樓下面,有幾個後生仔話個八十幾歲阿伯叫佢唔好阻住,仲話單手都打驘你,阿伯就話「好我就讓你單手」,最後打到班後生仔訓晒係到,仲留左個電話話要第二日兩點前打比佢,如果唔係就救唔返。看來真是化骨綿掌……
程展緯:可以拍出來,故仔無論孰真孰假,新社區現在無這種故仔,整Trailer,加真加假也可;這個集體創作有凝聚力,每個階段Keep街坊士氣,最好的策略,不用先跟藝發局Deal,現在要的地方已經在這裡;街坊故事可以越來越大,再分工,改編故事讓街坊參與。

Henry:九龍城X記小故事﹣
在九龍城有一家X記A還有一家X記B,我覺得好奇怪,在想會否混淆,原來是分家產,事源老闆的太太大肚,太太的妹妹落鋪幫手,最後老闆與妹妹搭上,子女變得又姨表又兄弟姐妹,所以產生了X記A和X記B。

建議每人每星期都帶故仔來。

豪仔:其實德昌街天橋底可以變地標,例如每個月一號有走鬼檔,加入我地元素之餘再想技巧如何與街坊一齊開檔,慢慢班街坊一齊去發生。即是德昌里搞會想搞禮物墟,但做買賣就無咁脫離群眾。

Michael:可以街坊自己揀。

Sukii:食環update – 10時半後,沒投訴的話基本上可以。

峰:活化廳update – 年尾搞個曬冷展,講全年的活動,例如拍片,六四等等排晒出黎,但可能要減開放時間,慳電費。下星期傾夜墟。

2013年10月08日 街坊會 會議紀錄:


7:30 PM - 9:00 PM 

阿峰: 
報告近況。     
藝發局選舉剛開票,勝選的較多開明,亦在之前在跟他們溝通,可以跟他們裡應外合。是有希望。
現時最重要的是確明了我們要求、聲明。

Vangi: 
藝發局撥錢和空間給藝術家,街坊可能覺得不關自己的事。
我們希望帶出的是社區藝術,用的是公共資源。如何用這些錢在社區之中,都跟街坊有關。
上海街404 之前都有不同藝術家進駐,但是鄭生都不會入來,是在活化廳成立了,才會進來。
我們最重要的是希望可以呈現到街坊的聲音,讓外界知道不只是我們三個人,只是還有很多街坊。

: 
明天下午4:30 有藝發局的前線行政職員來活化廳,跟我們溝通,都是問我們幾時走。希望明天可以多一點街坊過來坐坐,直接向他們表達意見。

Fred : 
這裡有空間讓我們入來,街坊都是有得益的。

Vangi: 
藝發局的職員不知道油麻地的情況,他們的想像仍然停留在油麻地是一個龍蛇混雜的地方,果欄的工人很兇。我們就是要讓他們了解油麻地的實際情況。

: 
就是讓藝發局看到活化廳的真實情況,讓他們看到街坊連結的力量,他們就會怕。之前他們都沒有過來。
現時又跟我們談,又跟社區文化工作室(莫昭如他們??) 他們談
我們今天要傾聯署。原則為
1) 如果斷絕了活化廳的支援,就不會再有活化廳 
2) 社區藝術的政策究竟應該如何? 把我們的經驗分享出來,不只是造福油麻地,而是其他地方正想嘗試做社區藝術

Fred : 
需要找專業的人,不能外行人管內行人 

本地薑: 
如果沒有這個空間,我們都會在這裡出入 

Fred : 
這裡的友善、友愛、關懷、愛護,在香港裡很難找到了。之前在油麻地遇到不知是誰,見到我就問: 活化廳怎麼了?  

: 
聯署,重點在於政策,評審沒有來過活化廳,以為油麻地是罪惡之地。我們的工作經驗他們都不太理會,亦沒有聽街坊的聲音。政府也沒有跟我們溝通,可以如何發展下去。
我們要求原區安置,由於現時政策問題,沒有過渡方案,無以為繼 

Fred: 
做了那麼多東西,剛剛才開始發芽。現場有那麼多人,是因為你們做事做了那麼多年,認識你們,大家才來。

本地薑: 
在這裡出出入入,創作好豐富。不過我那麼政治漫畫就不要展現出來了。

三木: 
應該展現! 本來事情就是這樣。政府本來就應該在這裡。

: 
要求過渡方案,不是只要我們中止,而是需要給我們其他空間。
我們現時想像的就是旁邊的漢工(空置單位) 
要求政府就著政策檢討、研究 
善用空置單位 

Vangi: 
我們會先做這幢建築的空置單位研究,現時看來有3個空置單位 

Irene: 
藝術行動者劏房計劃 

: 
早年,藝發局以$1 租給八個藝術地,但後來收回場地,原因是因為不想那麼多麻煩,而另一個原因是因為藝術家投訴地方殘舊,需要行樓梯。

Vangi: 
現時我們可想的是對未來空間想像。現在這段剩下來的時間,除了藝術家可做的東西,我們如何跟街坊連繫。

: 
我們先想名字,聲名的下款。
1) 活化廳X 藝發局留守大作戰 (Fred : 用字溫和點,不要用大作戰) 
2) 活化廳第三屆核心成員X 留守大作戰/ 街坊後援會 (核心成員只是指組織處理上) 
3) 自發留守小組 

三木: 
活化廳街坊後援會 

眾人提出建議: 
活化廳街坊支援會 、活化廳益群會、活化廳街坊網絡、活化廳聯誼會 

: 
留守,大約都可以有三個月。不過現時我們沒有錢了,但活化廳有少少盈餘,都可撐三個月。但問題是你們如何參與?  每個星期五下午6:45 開會,報告進度,大家的想法 

三木: 
可設置黑板,寫上近況,讓沒來開會的朋友都可以知道 

: 
我們會做成資訊發佈平台 
ckf建議舉辦油麻地書節,為活化廳籌款,街坊集資(=物資) 

本地薑: 
可以印我的T-SHIRT 

鄭生: 
到時想 

Michael: 
Hong Kong Honey 

Irene: 
我贊助Michael, OH YES 那邊拿一些書過來籌款

貞姐: 
街坊拿一些東西讓人欣賞欣賞 

Fred : 
每人都有專長。
可以租車到西九龍,佔領 

Irene: 
油麻地導賞團、油麻地花王 都可以做 

陳生: 
油麻地小輪、舊船很有價值。可展覽這麼歷史記憶 

: 
我們可以下星期五集中傾有甚麼活動舉辦,在寫計劃書申請空間時可以寫下去 。
現在我們需要人幫忙看舖。 

Vangi: 
因為現時只有我們三個: 阿峰、VangiRoland。但開放時間較長,街坊可以更多使用這個空間 

看舖: 
德昌里 : 星期三 
Michael: 星期四或星期五 其中一日 
貞姐: 星期二 下午2:00- 8:00 
鄭生: 隨時進來坐 
關太: 未定 
Vangi, 阿峰、Roland: ,,, 

德昌里拍片,主題方式未想好 

貞姐: 
提議拍一些基層文化生活的東西、活化廳 

Michael: 
拍紀錄片,好像之前HA要搬,都有拍片 
每一個星期應上傳一段短片,約30秒、60 
明天四時半的見面亦應拍片 

阿峰: 
名字最後決定為 活化廳第三屆核心成員X活化廳之友




29/9/2013 _街坊意見摘錄



HU:活化廳的街坊有齊老中青,很民間,的態度,很有街坊的文化。最初踏足被吸引是因為懷舊,但活化廳能引發更新,名符其實「活化」提升藝術可塑性,不繼求變。

WNC:在活化廳能與街坊交流、互惠,做到社區的人需求活化廳,才可以持續下去。而且活化廳無政黨背景,出發點的理念更為強大,讓每個人入都可以參與

HML:
為幫Fred媽派飯團而來,讓街坊感受到溫暖,另外參加新年花車的感受,覺得活化廳是用心與街坊交流。本身是獨立義工,曾到過不同社福機構幫手,覺得活化廳能建立持續關係,不是一次性。

峰:活化廳是累積四年的公共資源,終極目標是「交個廳畀街坊」,街坊參與運作規劃、藝術家成為協作者,有長遠上軌道的發展,我才能說離開。

GH Wooferten is more than an artspace. It is more close to the neigbourhood. The chair outside makes people sit down and chat. And the homeless people concern putting chinese and minority people together. From art i can learn more about HK, learn local culture and difficult culture together. I don't want to miss this place, since I can learn fa pa from master wong but not from book and also learn from u guyz!

HJ:活化廳之前已認識此地方。曾參與剩食活動,做完覺得無咩,但一年後再上網搜尋,發現此計劃在香港剩食議題的比重都不輕。然後到橋城,碼頭罷工,搞兩次打邊爐,德昌里人手不夠,但活化廳已帶齊工具幫手。再想到現時自己的身位,思考如何將此空間釋放予公眾。

CJ:為活化廳寫詩,很可惜,平時隨街走,覺得平台無左很可惜,這個年代應讓後生仔搞落去。

T: 活化報好正,在71遊行派發,當遊行講全香港議題要求政府改變,但活化報講社區,帶出相當不同的氣氛。另外是fm101需要開會借場,活化廳是當時很多無主孤魂都會用到。而且,活化廳代表街坊自己的聲音很重要。

E: 難得是有次街坊入唻就出水,講到中大學生報會反映自己的意見。到台灣實習,台灣會用很多資源搞社區營造,但香港政府不會預資源做。

WHY:反高鐵借開會的空間運用,由adc不能續約,到想搞橋城展覽,氣氛與以往認知不同,街坊很輕鬆,讓人舒服存在是經過很多努力,現應多投射日後之想像,將街坊溝埋一齊。覺得第一代搞活化廳是拎走藝術家的身位,讓藝術在街頭,在生活出現。

街坊會








行動


〉街坊會 Kaifong Meeting

活化墟 Wooferhui

〉社區武俠電影會 Martial Arts Film Club

碧街事變 Pitt Street Riot

〉新年巡遊 + 拾德好  CNY Parade + Leftover Flower Cart

來往廣場的單車 2015 Cycling to the Square

佔領撐小店 Occupy and Support Small Shop

佔領小屋 Occupy Housing 

〉旺角清場 

真係執笠 Closing for Real












街坊會 第一次會議紀錄_2013.9.29


29/9/2013 「走定守?」街坊會 會議記錄

@活化廳


i)簡介活化廳現況:
峰:ADC對活化廳未能續約沒有提出具體理由,評審程序上亦有漏洞
現階段打算留守,而留守對ADC而言是激烈行動。

  • 是次開街坊會期望與街坊商討爭取什麼?可以做什麼?
  • 期望今天與街坊得到初步共識-- 「要求藝發局給活化廳過渡方案」
  • 活化廳的經驗不一定是最好,但期望將4年的經驗承傳下去

留守要求:ADC曾於此大廈取得多個空間予藝術工作者,因此應將本物業內的空置空間釋放予活化廳繼續使用。
活化廳第一年已提出此處政府物業應開放使用,核心問題是藝發局不願意多行一步。
ADC在多處開發空間發展 (石峽尾、黃竹坑),但另一方面任由有累積有意思的事情無疾而終,團體的持續發展又如何處置? 

H:合約詳情,條款責任年期,cccd的性質?

YS:做弱勢社群
UH:未簽約
UH:想過外判給活化廳,但未必可

YS:未來希望保持街坊關係,未必如活咁埋身和靈活

C:搞簽名運動,遞上去,要上面反應

峰:四年是累積公共資源,街坊自己搞空間才可以走,交個廳畀街坊

做到其他人其他區都覺得有此需要

H:跨區持續

CH:建議會員制度,入會,每月捐款

ii) 自發留守行動想像:

峰:
1)如重建區講街坊規劃,街坊參與:
2)要ADC求交出過渡方案:

HJ:未來一個月各展所長,想做食物銀行,活化報很重要,可做活化號外

HY:聽街坊、搞手這幾年油麻地的故仔、拍片

CKF:活化廳作為主角,是完結後展開,讓人知道活化廳為何重要?(活頁),讓人快速吸收;矛盾點是收活化廳,是否政治打壓?唔夠多元化,唔夠藝術是突顯教育政府機關,令香港市民知道政府當中矛盾,突顯矛盾,是政府刻意唔諗這方面發展

建議學深水埗街坊,設飯局請林鄭落唻,聽街坊意見,提高開放性,迫政府落社區見人,所有曾參與團體亦可唻做d野

WHY:土地審裁處,執達吏三個月,第三次warning後清場可抬你走,爭取街坊支持度重要,一人一句send畀佢

B: 日後有機會出書

T: 電視劇 (肥皂劇),拍攝角度—同街坊溝通,會做街坊訪問

HJ:放映,雄仔叔叔講故仔

CH:拍完畀香港電台,電視影响力大d


iii) 同外界講清楚留守原因>>>聲明

HJ:不用等

WHY:需要兩邊一齊行

峰:民間對社區藝術的想像,要執政者聽

BO:有別於社區中心,有藝術元素,展示在活化廳影過的相

邀d官參加工作坊

UH:邀請舖頭在廳開檔

外邊街坊的參與

峰:萬聖節搞鬼屋,開埋其他單位

time frame: 展覽與活動同步


聲援信件

來自市村美佐子


Woofertenにいると、買い物や仕事の帰りに立ち寄ってくる近所の人たちがソファーで話をしていたり、子どもたちが元気よく「こんにちは!」と遊びにきている光景に毎日出会った。 woofertenという場は、地域に根付いており、広場のようでもある。ビジネスやコマーシャルではなく、ある特定の個人だけの自己表現の場としてではなく、共に生きることを主軸にしたアートがここでは実践されている。他にはない場所だろう。

 わたしが油麻地のWoofertenに滞在した2011年8月、私が住んでいる東京では東北震災と福島原発事故の後の混乱がまだ続いていた。その震災や事故やその後にも続く余震、それらの恐怖や不安、喪失によって、人々の繋がりはどんどん崩れていっていた。特にマイノリティや貧困層の人たちにとってはより深刻だった。そういった危機状態の中で、わたしたちはどのように生きる場を創り出せるかということを模索しているところだった。それは、行政や国のレベルでは決して補えない、人々がお互いに生きることを信じあえて、命をつないでくような場づくりが必要だった。
 異なる立場のわたしたちが共に暮らしていくことを可能にすることは、マニュアルはなく、その地域で共に時間を過ごし、丁寧に繋がっていくプロセスが重要だ。その工夫や実践にアートが発揮される。

 油麻地は多くの小さな商店が立ち並び、様々な立場の人たちが暮らしている。油麻地の街に、アートを通して作られたネットワークがwoofertenにはすでに存在している。わたしにとってwoofertenの場のあり方に学ぶところは多かった。ひとりひとりの信頼関係や繋がりを切っていくような都市再開発や管理強化には、わたしたちが生きるために、抵抗していかなければならない。woofertenは、わたしたちが生きるために無くしてはならない場だ。

いちむらみさこ


---

譯文:

如果你在Wooferten ,附近的街坊鄰居會來探訪,路過購物的人會停下來,有的在沙發聊天,我看到孩子們每一天都來打招呼說“Hello ”。wooferten紮根在該地區,它也像一個廣場。這裡以藝術為主軸,不是商業或業務,是作為一個予人自我表達的地方一個獨特的地方。

2011年8月,當我住在油麻地的Wooferten時,東北地震和我所居住的東京在福島核災之後的動盪仍在繼續。由於災難,事故以及隨後的餘震,恐懼,焦慮和損失,人們的聯繫正在逐漸消失。特別是對於少數群體和窮人。在這場危機中,我們正在尋找創造居住空間的方法。有必要創造一個地方,使人們無法在官僚行政和國家兩階層間互相容忍,他們相信他們會彼此相處,這將帶來生命。

為了使我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生活在一起,這並沒有指引的手冊,重要的是將時間花在該地區並認真聯繫。藝術在靈巧和實踐中得到證明。

油麻地區內有許多小商店,各種位置的人都住在那裡。由藝術創造的網絡已經存在於wooferten中。對我來說,有很多關於wooferten的知識。我們需要抵制城市重建與管理主義,以加強個人之間信任和聯繫的關係。wooferten是我們必須生活的地方。

市村美佐子

活化廳與我



四年前, 香港藝術發展局公開邀請藝團申請進駐上海街视藝空间举办社區藝術活動, 社区文化發展中心提交了申請, 但失败了. 成功的是活化廳. 同一時间失敗的还有我们的朋友Alice Liu廖淑娴和她的团隊. 廖淑娴(和她的团隊) 事實上之前為教育學院和另名团体404營運了上海街视藝空间四年之久, 再申請時失败了, 當然觉得可惜, 經验未能继續發揮作用, 街坊連繫和創意又未得以延續. (Alice後來去了冰島唸書, 之後結了婚, 跟着留下來, 更建立了一個叫Listhus的國際藝術基地, 邀請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進行駐場計劃, 是冰島藝術奇芭, 據說Alice正在好好的利用了營運了上海街视藝空间的經验.)

活化廳進駐上海街视藝空间後, 我们经常留意它的活動. 它是社区文化發展工作者的學習对象, 也是在香港進行和實踐社区文化發展工作的同盟者. 所以我在教學時(嶺南文化研究系的[文化實踐工作坊: 社区文化發展]), 我会與学生齐齐去到上海街视藝空间參觀並聆听刘建华有关活化廳的介紹和論述和跟他拜訪附近店舖和菜檔的街坊. 社区文化發展中心也會與活化廳在它的空间內外进行行為藝術活動.

活化廳運作兩年後, 香港藝術發展局再度公開邀請藝團申請進駐上海街的视藝空间, 在沒有深思熟慮的情況下, 只挾着一些與深水埗區十幾個NGO团体搞社群藝術的經验(深水埗區議會扶貧小組的項目, 过去四年一直被NGO团体及区議會委托作為統筹機構), 同時也有一些项目希望實踐, 所以也遞交了建議书. 众所周知, 藝術發展局的評審委員选择了活化廳. 這個我们不意外, 評審委員的选择, 在活化廳往後的表現, 是叫我们心悦誠服的. 使我们不单觉得活化廳是香港社区文化發展運動的同盟者, 它更在運动的最前線, 充滿innovation(创新创意),subversion(颠覆), youthfulness(青春), passion(熱情), participation (来自街坊和四方八面的參與). 如果要我用兩个字來描述活化廳,always fighting, 如果用四个字, 那就是[又試革命]! 活化廳做的事情, 有許多是出乎我们想像, 是我们做不到的, 只能叫好.

活化廳進駐上海街视藝空间又兩年的合約又完了. 正是因为它的创新,前衛和激進, 當香港藝術發展局再一次公開邀請藝團申請進駐上海街视藝空间時, 我们毫不猶豫地再一次遞交申请書, 我们的想法是, 如果活化廳的申请有所不测而由我们獲选的話, 這會不會是一個次佳选擇?
至於如果我们真的獲选的話, 我们會怎樣做? 我们要真真正正的想一遍. 下面就是我们申請时寫下运作上海街视藝空间的大方向:

(原文英文) 中文節譯
長遠來说, 社区文化發展中心致力使所有人都享有文化权利並在日常生活成為不单是一個观眾/藝術消费者, 也同時成為藝術的創作者
CCCD上海街视藝空间的一年計劃以此為起點. 由於上海街空间巳存在多年, 我们会尽力鞏固那些出現了的成果. 我们会连络过去曾经進驻該場地的机構及个人,繼續维繫他们認識的街坊, 使他们的工作得以延續.
在一年裡頭(當然一年後, 我们也希望能夠獲得續約) 我们
嘗試邁向:
  1. 讓油蔴地街坊無阻地參與藝術並讓藝術的经驗成為幸福生活的一部份
  2. 保持一切藝術活動有良好的質素,不单有藝術工作者, 还有其他持份者, 包括油蔴地街坊的參與. 我们相信藝術工作者和社区的互動, 是充滿生機和生命力的
  3. 在視藝空间的藝術活動中提供不同的经驗, 保存社区性格與特色, 亦同時宣揚和實踐多樣化, 不同文化的对話, 讓區内居民提高個人和集体的文化能力. 社区文化發展中心的方向是要推广融合, 多元化, 社區团結, 文化權人權, 創意, 社会关懷, 社會意識, 真誠眞摯, 承传过去, 建設生態平衡和绿色社会, 進行美学探索, 把現實赋予新的阐释和意義, 互助….
我们希望无論是展覽, 表演或工作坊, 參加者身心智都可以全面參與, 我们鼓吹日常生活衍生和有关的藝術.

我们認為我们的活動不应局限於上海街而是可以遍及Kubrick书店门前, 廟街榕樹頭等等.
我们不怕形式上的大兜乱, 我们在當今這全球化的世代不单重視本土还放眼国际我们期望視藝空间的活動最终會讓街坊相信他们所處的地方是适當的居所, 工作和讓人做訪的地方. 我们推展的方法, 以人為本, 我们相信街坊会創作,和與他们的鄰居一起創作. 我们会與油蔴地社區的個人與团体一起互動並把这些互动成果或者他们的創作彰顯成為美的藝術品我们自己認識油蔴地之餘, 也希望增加人们对油蔴地的認識: 它的民间智慧, 它的美麗和潛力, 它的故事, 它的多樣性…. 我们更希望所有人都在視藝空间內外都找到他们的位置我们相信油蔴地的坊众可以透过視藝空间發声, 吸引其他人的注视, 得以连结和享有机会我们面对的挑戰是在香港这个急劇改变的社会, 如何把它变好! 

20137月我在海外, 收到同事的訊息, 藝術發展局选上我们主持上海街視藝空间, 差不多同一時间收到活化廳李俊峰的訊息, 他表示恭贺我们獲选但对藝術發展局的决定表示失望和極大的愤怒, 認為藝發局应該考慮發展社区藝術是一项長期的工作, 不应讓活化廳经營了4, 建立了良好的街坊網络, 諸事漸入佳境的當兒便把经營的责任交给另外一个机構.

[發展社区藝術是一项長期的工作] 是我们绝对同意的, 而活化廳4年來建立的聯系和功業, 对我们來說, 實在是Hard act to follow! 如是我也這样覆了李俊峰.
回港後社区文化發展中心的委员开了會, 也與活化廳开會,我们(包括了楊秀卓, 雄仔叔叔, 陳彦麟, 陳锦光, 三木, 余桂玉) 基本上同意活化廳的看法: 發展社区藝術是一项長期作業, 民众/街坊的參與極之重要. 我们也認識到活化廳的工作方法和形態之於社區藝術, 引伸出不同的可能性!我们亦曾與藝發局开會, 認識到就算我们退出, 活化廳亦未必顺理成章地再度得到经营视藝中心的杈利. 藝發局亦一直未曾與我们簽署上海街視藝空间的管理合約.

活化廳在十月底後留守, 爭取發声機會, 再度強調社區文化藝術需要有長的時间,要求藝發局作出政策上相应的改变並要求藝發局在油蔴地另撥空间予以继續工作. 這些要求, 都是我们支持的.

近日藝發局去信活化廳要求它停止佔领行动並提出将採取法律行動而放棄對話, 實在是不必要.
新一屆藝發局经已成立, 期望它把活化廳提出的想法切實討論, 活化廳留守上海街, 是香港社区藝術發展的契机, 讓所有人思考為何及如何社区藝術….

除了活化廳提出上述的核心问題外, 我们也应該好好讨論:
  1. 油尖旺區是否只有上海街視藝空间這個地方給藝团進行社区藝術的工作吗? 油尖旺區是否只需要一个進行社区藝術的单位?
  2. 香港其他十七區是否也可能建立類似上海街視藝空间的地方? 没有地方? 那些空置多年的校舍哩?( 南韓能把空置的校舍交藝团管理發展, 香港為什么不可以?)
  3. 為什么一些社会服務机構比較容易獲得場地發展(或只付一蚊一年租或可申请rent & rates的資助令租金全免?) 新建的公屋是否可以除了预留单位给社福及教育机構, 也给(社区)藝術机構预留单位?
  4. 為什么一些社会服務机構(如香港青年協会, 小童群益會, 新生精神康復會)各自每年可以獲得政府二億元的資助而香港藝術發展局每年资助数以十計的藝团和藝術家的總金额也只是二億元而已?
  5. 近年許多上述有錢有場地的社会服務机構(如香港青年協会, 小童群益會, 新生精神康復會等) 也大力地發展藝術, 它们搞的社群/社区藝術與活化廳有什么不同? 如果活化廳的發展模式是藝術中心+社区中心, 它又对众多的大力進行藝術活动的社福机構又有什么啟示?

莫昭如 (社区文化發展中心總幹事)











來自馬來西亞社區藝術和文化工作者的連署信




懇請「香港藝術發展局」讓「活化廳」繼續活化油麻地社區!

香港活化廳自四年前成立以來,不斷的推成出新,創意不斷,在油麻地進行社區營造。四年來活化廳不斷的善用得來不易的資源籌辦各類型活動,如活化報,挖掘香港即將消失的行業,手藝及歷史也搞展覽,和社區街坊互動,提升及創造香港的價值認同。

今年開始也進行了跨國的藝術家進駐計劃,和國際間的社區藝術家接軌。來自中國,日本,韓國及馬來西亞等地的社區藝術工作者前來活化廳駐場,進行社區工作經驗交流及創作。豐富社區工作者彼此間的視野及了解。與此同時活化廳作為接待跨國的藝術家的單位,也牽線尋訪香港在地的不同藝術社區團體,促進不同國家藝術社區網絡聯繫與交流。

筆者所屬的藝術單位《 茨廠街社區藝術計劃》和多位同僚早前也有幸受邀前往活化廳駐場三個禮拜,在當地進行了一系列的交流。在駐場期間,觀察及感受到,活化廳油麻地社區街坊的關係相當那個緊密,時常可以見到街坊送來一些禮物,甚至親手烹煮的食物來與活化廳​​的成員們分享。《茨廠街社區計劃》展覽開幕時,我們準備了馬來西亞特色的食物和來賓及街坊分享,隔天在交流後鄰里街坊也烹調了具香港特色食物和大家分享。大家都感受到鄰里街坊的熱絡參與和關係。由此可見活化廳在當地,不單是社區藝術中心而已,其實已經建構多面向社區功能及社區鄰里的聯繫點。這種景像在冷漠的城市化過程已經很難看見了,這是活化廳長期真誠耕耘的成果,值得給予肯定及鼓勵!

除此之外,在駐場期間,也看到不同的組織在使用活化廳來進行活動,活化廳作為受藝術發展局(納稅人)資助的單位,也同樣的無私的與其他團體組織及街坊共享。

在此,我們再一次呼籲香港藝術發展局慎重考慮讓活化廳生存下去,繼續活化油麻地社區!

聯署信起草人
楊兩興

連署人/單位:
吉隆坡茨廠街社區藝術計劃
Lostgens’
Findras art space


一封臺灣來的信:請延續活化廳

這封信,致我認識與不認識的香港、臺灣關注活化廳的朋友們,也致香港的藝術發展局。

我們是台灣藝術家,我們聲援,讓活化廳繼續延續下去,活化廳現址簽約給另外的藝術團體已成事實,但是否有別的方式、空間能讓活化廳繼續運作下去,這是聲援的重點。

為什麼台灣人要聲援活化廳?活化廳對比出城市藝術空間在亞洲少有的創造性,這種藉由城市據點創造出的社區藝術,恐怕是此刻正以開發主義違規的台灣所要借鏡的。從一位外人的立場發言,或許有所偏頗,也必然有觀察不周之處,但是我以為,支持活化廳的保留,我們並不在事外。我們嘗試把活化廳放在「東亞」的藝術空間下來理解,其理由如下:

首先,關於東亞城市藝術空間社如何探觸「社區」議題。
東亞不乏城市的藝術空間,但普遍來說,多半呈現精美化的現象(分別以文創,前衛作為包裝),而且通常忽略在地居民、在地脈絡,這種藝術空間與遊牧民族的掠奪無異。活化廳的社區藝術,在油麻地這個地球上屬一屬二高密度的城市空間中,一點一滴挖出隱藏其中的社區歷史,社區紋理及人與人之間的鄰里關係,是溫和但基進的社區藝術實踐,值得借鏡,因此我誠摯呼籲延續它。

其次,關於東亞城市藝術空間如何面對「政治」問題。
我們(台灣)的都市空間向來少有一個地方可以思考,甚至是「表現」政治意見的地方,政治「空間」只有令人高興不起來的選舉期間才出現,或者出現在每天煩死人的政論節目中。活化廳敢於以藝術空間的位置,觸及政治議題,同時組織參與式的政治意見「表現」活動(例如聲援六四,批評普選問題,聲援中國維權人士......),這種從藝術另闢政治表達途徑之作為,值得借鏡,因此我誠摯呼籲延續它。

第三,關於東亞城市藝術空間如何面對「亞際」(inter-asia)議題。
這幾年來,東亞政治體系集體傾向右翼,傾向重商,無論香港、台北、首爾、東京,城市空間面臨的危機幾乎一致,作為一個思想上的類同體(假如我們不說是共同體的話),相互參照彼此的危機以及應對的方式,這一點,已經是越來越清楚的方向,活化廳打開東亞的藝術行動主義者對話,開創出一條,哪怕那麼微小,卻又那麼重要的小路,因此我誠摯呼籲延續它。

發起人:
高俊宏

聯署:
柯念璞 邱俊達 陳佳鈴 凌明 林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