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活化廳的街坊有齊老中青,很民間,的態度,很有街坊的文化。最初踏足被吸引是因為懷舊,但活化廳能引發更新,名符其實「活化」提升藝術可塑性,不繼求變。
WNC:在活化廳能與街坊交流、互惠,做到社區的人需求活化廳,才可以持續下去。而且活化廳無政黨背景,出發點的理念更為強大,讓每個人入都可以參與
HML: 為幫Fred媽派飯團而來,讓街坊感受到溫暖,另外參加新年花車的感受,覺得活化廳是用心與街坊交流。本身是獨立義工,曾到過不同社福機構幫手,覺得活化廳能建立持續關係,不是一次性。
峰:活化廳是累積四年的公共資源,終極目標是「交個廳畀街坊」,街坊參與運作規劃、藝術家成為協作者,有長遠上軌道的發展,我才能說離開。
GH Wooferten is more than an artspace. It is more close to the neigbourhood. The chair outside makes people sit down and chat. And the homeless people concern putting chinese and minority people together. From art i can learn more about HK, learn local culture and difficult culture together. I don't want to miss this place, since I can learn fa pa from master wong but not from book and also learn from u guyz!
HJ:活化廳之前已認識此地方。曾參與剩食活動,做完覺得無咩,但一年後再上網搜尋,發現此計劃在香港剩食議題的比重都不輕。然後到橋城,碼頭罷工,搞兩次打邊爐,德昌里人手不夠,但活化廳已帶齊工具幫手。再想到現時自己的身位,思考如何將此空間釋放予公眾。
CJ:為活化廳寫詩,很可惜,平時隨街走,覺得平台無左很可惜,這個年代應讓後生仔搞落去。
T: 活化報好正,在71遊行派發,當遊行講全香港議題要求政府改變,但活化報講社區,帶出相當不同的氣氛。另外是fm101需要開會借場,活化廳是當時很多無主孤魂都會用到。而且,活化廳代表街坊自己的聲音很重要。
E: 難得是有次街坊入唻就出水,講到中大學生報會反映自己的意見。到台灣實習,台灣會用很多資源搞社區營造,但香港政府不會預資源做。
WHY:反高鐵借開會的空間運用,由adc不能續約,到想搞橋城展覽,氣氛與以往認知不同,街坊很輕鬆,讓人舒服存在是經過很多努力,現應多投射日後之想像,將街坊溝埋一齊。覺得第一代搞活化廳是拎走藝術家的身位,讓藝術在街頭,在生活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