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臺灣來的信:請延續活化廳

這封信,致我認識與不認識的香港、臺灣關注活化廳的朋友們,也致香港的藝術發展局。

我們是台灣藝術家,我們聲援,讓活化廳繼續延續下去,活化廳現址簽約給另外的藝術團體已成事實,但是否有別的方式、空間能讓活化廳繼續運作下去,這是聲援的重點。

為什麼台灣人要聲援活化廳?活化廳對比出城市藝術空間在亞洲少有的創造性,這種藉由城市據點創造出的社區藝術,恐怕是此刻正以開發主義違規的台灣所要借鏡的。從一位外人的立場發言,或許有所偏頗,也必然有觀察不周之處,但是我以為,支持活化廳的保留,我們並不在事外。我們嘗試把活化廳放在「東亞」的藝術空間下來理解,其理由如下:

首先,關於東亞城市藝術空間社如何探觸「社區」議題。
東亞不乏城市的藝術空間,但普遍來說,多半呈現精美化的現象(分別以文創,前衛作為包裝),而且通常忽略在地居民、在地脈絡,這種藝術空間與遊牧民族的掠奪無異。活化廳的社區藝術,在油麻地這個地球上屬一屬二高密度的城市空間中,一點一滴挖出隱藏其中的社區歷史,社區紋理及人與人之間的鄰里關係,是溫和但基進的社區藝術實踐,值得借鏡,因此我誠摯呼籲延續它。

其次,關於東亞城市藝術空間如何面對「政治」問題。
我們(台灣)的都市空間向來少有一個地方可以思考,甚至是「表現」政治意見的地方,政治「空間」只有令人高興不起來的選舉期間才出現,或者出現在每天煩死人的政論節目中。活化廳敢於以藝術空間的位置,觸及政治議題,同時組織參與式的政治意見「表現」活動(例如聲援六四,批評普選問題,聲援中國維權人士......),這種從藝術另闢政治表達途徑之作為,值得借鏡,因此我誠摯呼籲延續它。

第三,關於東亞城市藝術空間如何面對「亞際」(inter-asia)議題。
這幾年來,東亞政治體系集體傾向右翼,傾向重商,無論香港、台北、首爾、東京,城市空間面臨的危機幾乎一致,作為一個思想上的類同體(假如我們不說是共同體的話),相互參照彼此的危機以及應對的方式,這一點,已經是越來越清楚的方向,活化廳打開東亞的藝術行動主義者對話,開創出一條,哪怕那麼微小,卻又那麼重要的小路,因此我誠摯呼籲延續它。

發起人:
高俊宏

聯署:
柯念璞 邱俊達 陳佳鈴 凌明 林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