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紀錄_2013.10.9



活:作為公營機構去處置一個社區藝術空間,在評審程序中,社區人士未在評審機制中佔有任何份量,甚至意見無法被包括在評審討論內,在未被咨詢及不能參與決策的情況下,社區藝術空間是屬於社區的事,但在體制上社區人士被隱形,沒有選擇。

藝:我們可以深入研究當中的做法,整個制度需要透過不同層次去研究及通過,讓我們可以直接知道街坊或社群對計劃的認受性。(但對於新申請者,街坊完全未接觸,很難就這些計劃給予意見。)

藝:此空間能給予社區人士機會,其模式能將凝聚的力量發展出來,是我們所讚同及欣賞的。今次主要想聽大家對實行形式的意見及街坊對活化廳的存在、工作及貢獻。並深層次地思考:模式、街坊參與程度、意見發表及空間所給予的溝通平台所帶來的可能性。我們希望可以在過程中做到有根有據,有考慮受眾的意見。

藝:我們可以從基本上重新考慮架構,對於此空間想做、所做的事,與及和街坊所建立的關係及互動的形式及程度完全沒有否定,並且非常讚同。今次見面可以重新思考,如何加入新元素、不太好的元素不再採用,或需要整個形式重新思考一次。

活:活化廳是與藝發局合作四年,共同發展出的社區網絡,是政府已建立的資源,在終止與活化廳的關係之前,藝發局有責任、並需要提出保留及善用這些資源的想法,讓這些資源得以維持。因制度不完善以至破壞這種關係,是共同的損失,希望藝發局能思考如何彌補或挽救。

藝:現階段並非損失,並正在思考如何不讓這資源變成損失。…我們明白對活化廳有責任,對活化廳的成績及建立的脈絡,是整個區應該要留存的。(但同時對新團體亦需要負責任。)…會盡量去想雙贏的方案。

藝:建議在同區申請閒置空間使用,並非不可行,但藝發局需要考慮整體方向,要所有不同藝術範疇向同一方向走。詳細要回到局方討論及考慮。

活:一般情況下,營運團體可能選擇離開社區,而社區或者也沒有反應,但活化廳與社區所建立的關係是有意是及未完結的,藝發局會如何看待這個新問題?這點是之前藝發局未曾考慮過,因此應該重新估算這種終斷是否社會上巨大的浪費?在藝術、文化、社區、公帑上的累積突然消失,這種浪費是否值得?現時有社區人士關心活化廳能否延續,是因為對社區藝術有一種想像,是藝發局未有預計的問題,今次是一個契機讓大家識真去面對社區人事在這計劃上的角色。

活:藝發局曾經以一元借用樓上五個單位,但據說因為無人租用而擱置,換言之曾經可能發展的地方在社區裡萎縮,而這低成本發展社區藝術的模式未在其他區出現,所以社區藝術在萎縮及不發展的情況下,上海街視藝空間成為想發展社區藝術團體唯一的資源,但團體未必對油麻地社區特別關顧。當越來越多人想試做社區藝術,但這種試做形式已持續十多年,藝發局需要接受這種時空的轉變所產生的空間矛盾,希望藝發局的檢討中,能包括開發各區低成本的藝術計劃,增撥新的可能性,也幫助有心發展社區藝術的藝團。
最後,藝發局承諾就活化廳的申請及上訴失敗提供書面解釋。